2025-10-21

【INNOVATIONS】產業講座#4|從 IP 選擇到巡展:沉浸式場館策略指南


【INNOVATIONS】產業講座#4|從 IP 選擇到巡展:沉浸式場館策略指南


講者陣容
Mengtong GUAN 關夢桐 美國 林肯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節目副總監 
 Hyunseok KIM  韓國 UNQP Ltd. 製作人 
 Marie KUSS  德國 Kunstkraftwerk Leipzig 沉浸式展覽管理及製作人

主持人
譚傳穎 聯合數位文創文創二部策展中心經理

在沉浸式內容成為文化體驗主流的今天,「從 IP 選擇到巡展」的關鍵,不只是技術的炫目,而是如何讓觀眾真正「走進去」——理解內容、記住故事、願意再回來。本場論壇邀請三位講者,從策展、製作與場館營運的不同角度,分享沉浸式內容如何被策劃、被理解,並走向國際巡展。


從策展出發:讓科技成為觀眾能進場的「橋樑」

來自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關夢桐分享,疫情後,林肯中心積極推動以科技為語言的表演藝術計畫,像是藝術家 Nona Hendryx 的《Green Machine Experience》,以大型裝置、AR 與 VR 連結校園空間,打造跨場域的多層次體驗。她強調:「技術應該是入口,而不是門檻。」為此,林肯中心改採 Web-based 互動,讓觀眾不必再下載 App;內部團隊也以製作演出的規格進行展演,從燈光、Wi-Fi 到技術支援都與藝術家並肩協作。

此外,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以「Collider Fellowship」支持使用科技創作的藝術家,讓創作更自由、觀眾更容易接近。關夢桐表示唯有降低技術門檻,沉浸式內容才能真正走進生活。


從營運實務:一場沉浸式展覽的生命週期

身為長期與國際內容合作的製作人,Hyunseok Kim 分享了他在韓國打造常設沉浸式場館的經驗。UNQP 與博物館合作,打造超過千平方米的 VR 空間,自三月開展至今,已累積超過八萬人次觀展,女性觀眾高達七成,主力客群為三、四十歲家庭族群。

他指出,沉浸式展覽需要長時間教育市場,因此採三年長約、單檔長期展出模式。內容選擇上,「故事是沉浸式的靈魂」,若只靠聲光刺激,觀眾離場後就忘了。行銷上,Hyunseok 提醒國際內容必須在地化,「在韓國,打廣告用 Naver 比用 Instagram 有效。」他強調,在地調整比技術更難,卻是沉浸式內容能否落地的關鍵。


從場館視角:從「奇觀」走向「敘事」

德國 Kunstkraftwerk Leipzig 策展人 Marie Kuss 分享場館的轉型經驗。由工業建築改造而成的 Kunstkraftwerk 擁有八個展演空間,近年更在柏林設立新據點,並舉辦跨國的 Bright Festival,促進藝術與科技的交流。

她指出,十年前的沉浸式展覽以光影與特效為主,如今觀眾更渴望有情感、有故事的體驗——「觀眾想被感動,而不是被淹沒。」團隊也嘗試將 VR 內容轉化為大型投影,讓沒有頭顯的觀眾也能體驗,探索更多形式的參與方式。她認為,沉浸式的未來不只關於科技,而是讓觀眾在故事裡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

從內容到巡展:當沉浸式成為一種可複製的語言

這三位講者的經驗,讓「沉浸式」重新定義成一種能跨越場域、觀眾與文化邊界的語言:技術要「變輕」,觀眾才願意靠近;敘事要「變深」,內容才有記憶點;營運要「變長」,IP 才能形成品牌。

無論是在紐約的音樂廳、首爾的博物館,或是萊比錫的工業場館,創作者與營運者都在摸索,如何讓內容在不同城市、不同觀眾之間,保持同樣的感動與理解力。沉浸式不只是技術展示,而是一種文化翻譯。當故事被包進光影與程式碼中,觀眾戴上頭顯的那一刻,看到的不只是畫面,而是創作者用科技重新定義的感知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