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1

【INNOVATIONS】產業講座#1|IP 多元變現:科技賦能 × 創新商模


【INNOVATIONS】產業講座#1|IP 多元變現:科技賦能 × 創新商模


講者陣容
王舜平 春魚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經紀人 
 楊乃甄  VIVE ORIGINALS 企劃總監 
 周琍敏  科文双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/双融域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/合方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 
 陳普  日目視覺藝術有限公司 總監/跨領域創作者

主持人
柯智豪 臺灣音樂家、音樂製作人

原創 IP 如何從創意走向商業?
本場論壇聚焦「IP 變現」的多元策略,邀請跨領域團隊——從虛擬明星到沉浸展演,分享如何運用科技與創意拓展內容價值、延伸產業鏈的可能。


從「追星」到「陪伴」:粉絲經濟的日常化

春魚創意商務經紀人王舜平指出,VTuber 的核心在於情感經營與長期互動。當「追星」從崇拜轉為陪伴,虛擬角色藉由日常直播與社群共創,讓觀眾在互動中建立長期連結。這樣的關係不只推動演出經濟,更讓品牌合作與粉絲經營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,實踐「科技 × 文化 × 創新」的內容價值鏈。

從「舞台」到「平台」:演出被產品化、流程被系統化

VIVE ORIGINALS 企劃總監楊乃甄分享團隊如何結合 XR、VR 與元宇宙技術,建立從造星、演出到授權的完整虛擬偶像生態系。以平台化模式串聯內容開發、粉絲經營與商業授權,從技術落地推動內容變現,展現「虛擬娛樂產業化」的潛力。更關鍵的是「體驗輕量化」才能拓展用戶增量。當體驗更容易被「打開」,平台就能更精準地用社群觀察與藝人真誠推薦,找到轉化率最高的內容與互動。


空間即內容:把展覽做成「會呼吸」的 IP

科文双融總經理周琍敏認為,沉浸式 IP 策展的關鍵在「空間即內容」,指出沉浸式策展不應只是展示,而是讓觀眾「走入內容」。她強調場域結合文化、設計與顯示科技,能使 IP 在空間中被重構與再利用,形成兼具藝術性與市場性的體驗經濟。

設計是母體:以在地想像養出商業通路

日目視覺藝術總監陳普則分享,設計不只是包裝,設計本身就是商業通路的母體。以「巷仔 Niau」等在地文化 IP 為例,從角色設定就注入城市符號與歷史脈絡,讓辨識度與情感同時成立。展覽、收藏品、授權、裝置、跨界體驗一路鋪開,商業化不是單點開花,而是多向分支。要能長、靠的是持續迭代與不斷推出新內容與新形式——創意是根,型態是枝。


四位講者也從虛擬內容經營、沉浸式體驗到創作實務,共同指出台灣內容產業的突破關鍵,在於如何讓內容被更好地理解、技術被更容易體驗、場域被更靈活應用。當創意能被轉化為可持續的文化與商業循環,IP 不僅是故事的延伸,更是臺灣原創內容走向國際的重要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