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5

【XR DREAMLAND】XR NEXT—產業前驅講座#4|高雄原創 VR 單元《雲在兩千米》發表會


【XR DREAMLAND】XR NEXT—產業前驅講座#4|高雄原創 VR 單元《雲在兩千米》發表會


與談者
Singing CHEN 陳芯宜 《雲在兩千米》導演
 CHUAN Ming-Yuan 全明遠 《雲在兩千米》技術總監
 YUJIE HUANG 黃郁傑 《雲在兩千米》程式設計及視覺統籌 

主持人
WANG Kuan-jen 王冠人  XR DREAMLAND 策展人

在10月25日「高雄原創VR單元」《雲在兩千米》發表會上,由XR DREAMLAND策展人王冠人主持,他先恭喜前一天甫獲2025年高雄電影節「XR金火球大獎」的《雲在兩千米》團隊,並邀請三位主創者分享他們將文字小說轉化為虛擬實境的浩大工程。


導演陳芯宜攜手「VR技術總監」全明遠與「程式設計視覺統籌」黃郁傑,細數他們費時兩年多的時間「越級打怪」、一步步解構作家吳明益繁複的小說架構。透過故事男主角「關」的視角,探尋其亡妻生前的文學創作與田調足跡。藉由小說空間的層層遞進,引導體驗者走上臺灣「聖獸」雲豹的山林,以及具有科幻情調的「雲端裂縫」裡。技術團隊藉著Photogrammetry、4DViews等先進掃描渲染,也運用最新Neural Radiance Fields (NeRF) 技術,讓畫面更加接近現實,使《雲在兩千米》這部走動式VR在敘事、技術與沉浸體驗之間達到「電影」等級的水準。

《雲在兩千米》VR電影的產生,起源於公共電視高層觀賞了陳芯宜導演2022年的VR作品《無法離開的人》,公視認為VR(虛擬實境)這樣的媒材很適合將臺灣名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做改編。基於這樣的發想,他們邀請陳芯宜擔任《雲在兩千米》的導演。作為吳明益的忠實讀者,她也欣然接受這個挑戰性極高的計劃。在分享創作過程前,陳芯宜播放了一小段幕後花絮:

「全明遠提出:彼時團隊還是想以其強項『實拍』方式為基礎去製作《雲在兩千米》,但牽涉到作品的形式與規格,素材基本上涵蓋了三大形式:一是建模,例如『雲端空間』這種虛構的場景;實景部分,如關的妻子的起居室,是實際搭建出來再做掃描,希望觀眾能感受到空間的真實感;另一個部分則是運用Guassian Splatting這種技術,出發點是想極度寫實地還原現實景象,而技術人員能夠在其中創造變形、變化的效果。『破壞中間的某些運算之後,才有辦法得到新的東西,爾後再做特效處理的時候,又好似能感受到其中強烈的情感連結,可以與作品所傳達的訊息完好銜接。』黃郁傑補充道。

陳芯宜表示,《雲在兩千米》是仰賴高雄市電影館、三餘創投及德國基金資助,才能實現這項大型走動暨互動式VR的計畫。她坦言,改編的最大難題在於吳明益小說的複雜結構:第一人稱深入主角「關」的內心與亡妻回憶,妻子的突然離世引發關的追尋之旅,儘管妻子在故事中是個無聲的角色,但其未完成的小說內容、「雲端裂縫」空間的描繪及其神祕的數位化足跡都對劇情有著重要影響。在妻子的小說中,還出現了名叫阿豹的原住民角色及其住在山林中的祖母,這部分約佔故事三分之二。第三部分則展現了吳明益的作者觀點,他以旁觀者的立場客觀描述故事背景,如臺灣魯凱族的神話、雲豹的傳說以及臺灣生態知識等等。《雲在兩千米》的原著內容時空跳躍、錯綜複雜,雖很適合以VR呈現,但也是陳芯宜創作至今的VR作品中,時長最長也最複雜的一部。


發表會中段,技術總監全明遠分享他們嘗試運用「Guassian Splatting」這款新技術的經驗:「這項技術其實尚未發展成熟,我們不敢一開始就冒然使用,然而它可以做出一些溶接、疊加的效果。而在主角呈現方面,我們仍決定以4DViews掃描,比較特別的部分,是我們以精細的打燈效果營造更加立體的感覺。」

黃郁傑接著再介紹軟體工具:「這個走動式VR的場地大小為6×7公尺,但4DViews的執行範圍限制在3×3公尺內,想要拍攝大範圍就必須透過VR與道具的疊加去模擬完整場景,要讓演員在拍攝中知道自己走到的定位是何處。利用Guassian Splatting的目的則是期望能非常寫實地還原被攝對象。我們也用Unity中的工具把掃描物件做一些形變、剪裁與重置⋯⋯這些皆是為了使VR中的世界顯得更接近現實。」

在活動尾聲,有聽眾請教導演:「是否曾想過以『多人』(也許增加到2至3人)的形式來設計走動VR《雲在兩千米》?」陳芯宜回應,「最初完全沒有考慮『多人』走動,即使在商業展演上,多人走動VR對作品的獲益比較有利,但這是一部關於『個人』內在探索的作品,因此堅持在第一輪影展曝光時,依初衷以『單人』走動的形式呈現。然而,未來若有調整空間,應該會再設想使『多人』在作品中走動的合理方式。在那之前,《雲在兩千米》仍會是現在『單人』走動的VR『獨旅探尋』之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