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5

【XR DREAMLAND】XR NEXT—產業前驅講座#2|技術與體驗 — XR 如何實現接納與理解


【XR DREAMLAND】XR NEXT—產業前驅講座#2|技術與體驗 — XR 如何實現接納與理解


主持人開場
Jimmy CHENG 鄭心  數字王國集團 營運副總裁

本場論壇邀請到本屆雄影登場的三部作品導演與談,包含《歡迎來到人偶之家》(下稱《人偶》)多明尼克德夏丹斯(Dominic DESJARDINS,下稱Dominic)、《電流下我記得》(下稱《電流》)卡麥隆科斯托波洛斯(Cameron KOSTOPOULOS,下稱Cameron)以及《失控生存遊戲》(下稱《失控》)貝瑞金莫瑞(Barry Gene MURPHY,下稱Barry),由數字王國集團營運副總裁鄭心主持。


與談者
Dominic DESJARDINS 多明尼克德夏丹斯 《歡迎來到人偶之家》導演

Dominic致力於讓藝術家與新的創作媒介產生連結。《人偶》是他的首部互動式作品,探討人權問題與家庭中的權力關係。他的目標是打造動態、詩意的互動體驗。觀眾雖無法改變劇情走向,但能透過象徵性動作、遊戲等參與其中,體會角色的微妙情感變化。本作創作過程中,Dominic嘗試多種敘事角度與媒材,最終選擇紙張與金屬質感結合2D動畫與VR,使觀眾能感受到真實的溫度與情感。

與談者
Cameron KOSTOPOULOS 卡麥隆科斯托波洛斯 《電流下我記得》導演

Cameron的前一部作品《Body of Mine》探討身體的存在,邀請觀眾化身為其他性別,感受「性別不安」(Gender dysphoria)。團隊與心理學家合作,發現觀眾對於身體與性別的自我接納有明顯提升,他認為沉浸式體驗能帶來正向的心理效應。《電流》改編自真實故事,講述一名跨性別者被迫接受痛苦的治療手段。作品讓觀眾實際感受到她的故事與身體反應,例如恐懼的顫抖與身體壓抑的記憶,藉此理解她從創傷走向自我認同的歷程。

與談者
Barry Gene MURPHY 貝瑞金莫瑞 《失控生存遊戲》導演

Barry來自Anagram工作室,他們著重真實生活與科技的關係,《Play with Reality》系列作品關注心理健康,前作《哥利亞的思覺遊戲》(Goliath,下稱《哥利亞》)帶領觀眾認識思覺失調症。今年帶來的《失控》則以被汙名化的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為題,經訪談百位專家與當事人,將作品凝鍊至四位角色,讓觀眾代入其中並理解:每個人都應該被允許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與存在。


Q&A重點摘要

三部作品在形式上各異其趣,分別運用了VR、裝置與MR,《人偶》藉由互動式VR激發同理心。Cameron則試圖在機械中注入人性,讓《電流》體驗者忘記裝置的存在並化身他人。Barry則在《失控》創作之初就決定以MR來說故事,讓人與空間產生連結。

三部作品的內容都讓鄭心深感共鳴,他自承是一個「沒有被當成異類的ADHD兒童」,「並不是我無法專心,而是我在乎的事情太多了」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。Barry則說,作品的目標並非重塑ADHD經驗,而是喚起同理心。鄭心也指出,《電流》所探討的議題對於LGBTQ+友善的臺灣或許顯得遙遠,但「如何實踐真正的平等」仍是議題。至於臺灣亦可類推的移工問題,藉由《人偶》中小孩的視角所看見家庭中的不平等權力關係,促使觀眾反思自身是否也在重複這種壓迫,Dominic認為作品目的在於「創造疑問感」——這比找到答案更為重要。

談及作品的社會影響力,鄭心詢問與談者如何延續作品生命週期,擴大能見度。Cameron為作品設計多元展映方式,如手機、YouTube360等版本以降低體驗門檻、提高可觸及性。Barry以《哥利亞》協助相關專家學者克服「同理心疲勞」(compassion fatigue),也在學校、社區展映《失控》,並舉辦周邊活動、提供實體空間讓觀眾交流。Dominic則補充,作品應具備娛樂性,讓體驗變得特別,才更有機會行銷出去。

由於這三部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意涵與衝擊力,對於體驗前後的觀眾引導與支持,Cameron表示作品外提供了回饋制度、資源清單與網路平臺以延續討論;Dominic說明,若在博物館展示,會提供延伸資料,《失控》也有類似作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