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4

【研討會直擊】打開 AI 文化共創新維度 10/23 國際研討會揭秘跨國實例


單元四|沉浸品牌新藍海

Ersin Han ERSIN 
Marshmallow Laser Feast 共同創辦人
「我們用 AI 與感測技術,看見人眼看不見的生命流動;因為在沉浸式品牌的新藍海裡,科技不只是工具,而是情感與自然共鳴的橋樑。善用科技亦可擴展作品的受眾廣度,讓作品傳遞更廣更遠。」

Jérôme De BAECQUE 
Moment Factory 亞太區商務開發總監
「2018 年,我們嘗試把遊戲影片分享上網,意外獲得大量關注。我們相信,唯有勇於創新、公開分享想法,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回饋。找到投資、選對工具、多次測試——若好產品尚未完成,就要不斷更新。找到彼此信任的合作夥伴,才能讓這段旅程走得更長遠。永遠記得:我們變老是因為我們不再玩耍。」

曾煒傑 
叁式 共同創辦人兼現任總監
「接案時你被比價的,被委託創作時由你開價。作品會說話,只要夠優秀,會帶你走到該有的高度。數位藝術本來就是不能被定義的東西,我們始終在藝術的光譜裡找數位的藍海。希望有天大家知道叁式就是叁式。」


單元五|文化體驗新境界

Olga TYKHONOVA 
Museum Booster 策略總監兼策展人
「科技一直在變,但故事始終存在。科技要隱形,成為不造成障礙的魔法,助力文化作品敘事、打造沉浸式體驗。透過AI分析觀眾行為,展覽更貼近需求,營造多元互動與思辨空間。正如我偶像 Maya Angelou 說:『人們會忘記你說的、做的,但不會忘記你給的感覺。』」

Samantha KING 
VIVE Arts 節目總監
「沉浸式藝術不僅是技術創新,更是文化與觀眾情感的新連結。透過VR和混合現實,讓傳統展覽變得互動,觀眾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者。越來越多文化機構用使用沉浸式科技,搭建現代藝術與大眾的橋樑。早期的先鋒 Michael Semen:『沉浸式帶我們走入藝術作品,用科技做藝術,為人類而做』」

蔡宏賢 
超維度 總監
「『The World as Prompt』——沉浸是空間與感官的提示語,AI 是符號與文化的提示語。沉浸不僅是技術,更是感官自由穿梭的語言。我們發展沉浸空間,不只是媒體交換,更在探索未來視覺與建築的可能性,打造培育創作者的平台。同時警惕 AI 的文化偏見,共同訓練它,讓科技成為文化平權工具。」


單元六|生成式AI如何重新定義創造力

李珮昌 
六合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
「面對 AI 創作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,我們必須要保留跟AI協作的過程軌跡、適當標註 AI 產出、認識 AI 特性、詳讀 AI 平台使用條款。」

劉世南
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研發長
「AI 會讓聰明的人變聰明,不聰明的人安於現狀。科技的取代是激發人類的意義反省,如何善用 AI 是重要課題。」

王柏偉 
數位藝術基金會 藝術總監
「重新思考生成是 AI 帶給我們什麼,AI 當前的創意來自於在大型語言模型上找到全新的方向,人類負責創造,AI 負責續做。」​ 


── 2025TTXC台灣文化科技大會 ── 
Taiwan Technology X Culture Expo 2025
官網FacebookInstagram